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趋势
中国水稻种植北界的中国种植著分布在过去3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且气候变化是水稻导致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北界重要原因。上述结论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呈显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等合作发表于《环境研究通讯》。高纬 水稻田(中国农科院资划所供图) 据介绍,度高地区农作物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规律、海拔过程和机理研究是迁移趋势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受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中国种植著影响,中国水稻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稻研究人员表示,北界水稻种植北界作为水稻种植的呈显最北部界限,受自然环境的高纬影响较大,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度高地区探究水稻种植北界的海拔迁移规律及机制,有助于理解水稻种植与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对调整水稻空间布局及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基于气象条件模拟的水稻适宜种植北界,难以体现气候变化与水稻实际种植的交互作用;二是基于水稻分布对水稻种植北界的定性分析,缺乏对水稻种植北界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的定量评估。 鉴于此,基于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反演的长时间序列水稻时空分布数据集,研究人员提取并定量分析了水稻种植北界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应用空间面板模型解析了水稻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研究发现,过去30年间,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中,向高纬度地区平均迁移了24.93公里,最大迁移距离为88.01公里;向高海拔地区平均迁移了39.15米,最大迁移距离为117.08米。 据介绍,社会经济因素,如收益、农业政策、灌溉条件、旱育稀植技术等,对水稻种植北界扩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增温的驱动作用最强。平均温度每升高1%,水稻种植北界区域的水稻种植面积将增加2.24%。 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温度升高使水稻适宜种植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张,而经济驱动及技术的进步使水稻种植北界北移从而适应气候变化。(李晨 金云翔)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切忌盲目迷信儿童牛奶
- 宁夏固原:冬小麦陆续出苗 长势喜人
- 河南麦播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 云南会泽:2000吨燕麦良种助农增收
- 精准饲养技术 为绿色奶业插上科技翅膀
- 滁州市秋粮收购工作已全面展开
- 云南曲靖:11万亩晚稻收割接近尾声
- 山西河津:红薯增产收获忙 多渠道拓宽致富路
- 健康+赋能 伊利引领乳业高质量发展
- 安徽祁门:灯笼辣椒灌肉 “火红”的美味
- 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加强田间管理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 把“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 多家龙头奶粉企业拒绝使用香精
- 江苏南通:绿色烘干 助力秋粮安全储藏
- 安徽: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 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
- 福建南安首次试种“漂浮水稻” 增添人气、增长收入
- 打造“四个在线”和“两大中台” 疫情下蒙牛率先数字化转型
- 我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 秋冬种过八成半
- 耐盐大豆新品系亩产达270公斤以上
- 咸阳市市场监管局加强秋粮收购检查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