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业链 助力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藜麦作为粮食的打通一种,其营养价值不容小觑,产业不仅蛋白质含量高、链助力藜富含人体所需九种氨基酸,麦产还富含多酚、业高黄酮等功能因子,质量被称为完美的发展“全营养食品”,也是打通理想的“功能性食品”。在很多追求健康、产业热爱健身的链助力藜人群中,藜麦逐渐成为餐桌“常客”,麦产蒸熟的业高藜麦与各种新鲜蔬菜搭配,便能制成一餐营养健康的质量轻食色拉。 为了探索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技术与途径,推进藜麦在大健康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打通作用,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藜麦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讨会”于10月11日召开。会议邀请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藜麦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委会会长任贵兴作了题为《中国藜麦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上海市农科院聘任任贵兴为客座研究员,并颁发聘书。 据介绍,藜麦因抗逆性强、对干旱、霜冻、土壤盐碱、瘠薄等逆境有很强耐受性,从海平面到4000米以上高原都可以种植,对优化边际土地利用,推进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藜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跃居世界第三,适逢做大做强藜麦种业与产业黄金期。“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也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傅国庆认为,通过种植藜麦这样的抗逆性强的粮食,既能够改良土壤盐碱,又能够助力粮食安全,十分具有生态价值,希望通过这场研讨会集聚专家力量在藜麦产业化中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既有藜麦研究的科研基础,又有藜麦终端消费的巨大市场。”2019至2020年,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持的“藜麦产业援疆项目”在新疆喀什获得初步成功。今年年初,为了巩固项目成果,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坚实的产业发展理论基础,市农科院生物所与上海科技交流中心牵头,承担上海市科委 “藜麦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软科学课题,汇聚了上海藜麦产学研的多方优势资源,对我国藜麦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上海藜麦研究现状及消费需求作了深入调研。市农科院生物所副所长刘成洪代表团队进行交流发言,他认为,藜麦产业化基础条件已经成熟,需加强藜麦产业化顶层设计,加快组建大团队协同创新,发挥上海产学研力量和科技引领,着力将藜麦打造成健康食粮。刘成洪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团队调研成果,并与嘉宾们就调研中梳理的藜麦产业化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探讨。在场的专家学者们也畅所欲言,就“品种选育” “农机农艺结合”“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市场的开拓”等问题展开讨论,以通过整合产学研不同环节的多方资源,解决全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把各个环节的单位串联在一起,串珠成链,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震希望“企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端”双向发力,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同时呼吁各高校、研究院所要聚焦研究范围为企业做好服务。 “市农科院将继续发挥人才、技术和学科平台优势,助力藜麦产业做大做强。”市农科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吴乃山表示,市农科院已在功能性品种选育、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积累了很好的基础,为藜麦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与藜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推动上海藜麦科技援疆援滇、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施勰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2020世界牛奶日:营养专家对脱脂牛奶及酸奶能瘦身等问题进行解答
- 甘肃定西 马铃薯“原原种”喜获丰收
- 节日市场物丰价稳供应充足
- 黑龙江省桦南县大八浪乡检草沟村千方百计卖好粮
- “简爱”虫卵事件经第三方检测证实并非虫卵
- 全国秋冬种基本结束 各地提升冬小麦冬油菜田管质量
- 我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 今年夏粮 早稻单产提高
- 全国秋冬种基本结束 各地提升冬小麦冬油菜田管质量
- 澳大利亚召回这款遭污染奶酪
- 安徽省六镇镇人大代表视察家庭农场保障粮食安全
- 安徽省六镇镇人大代表视察家庭农场保障粮食安全
- 各地多措并举保冬季粮油作物安全越冬
- 中国奶业瞄准前沿科技 展开国际合作
- 百色创新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云南红河:传统八宝饭 舌尖上的乡愁
- 春节将至 年货市场供销两旺
- 叩开瑞幸大门 优诺酸奶焦虑了吗
- 我国核桃油提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山东枣庄:花饽饽“蒸”出浓浓年味
- 满满“烟火气” 多地消费复苏年味渐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